English

让赞美化腐朽为神奇

1999-07-18 来源:生活时报 张石平 我有话说

许多年前,一个名叫恩瑞哥·卡罗索的10岁男孩虽然在拿不利的一家工厂里做工,但他的理想却是当一名歌星。而他的同伴因此讥笑他,说他是只想吃“天鹅肉”的“癞蛤蟆”,说他当歌星简直是“天方夜谭”。他的第一个老师也这样奚落他:“你不能唱歌,你根本就五音不全,唱起歌来就像是风吹百叶窗。”对此,恩瑞哥·卡罗索不仅感到难为情,而且还一度对自己失去了信心。然而,让人难以置信的是,若干年后,他却成为他那个时代最伟大最知名的歌剧演唱家。而他的成功,并非有“仙人”相助,而是因为一位不识音符、不懂音乐的穷苦农妇——他的母亲。母亲常常用她那柔情的手搂着他听他唱歌,“陶醉”在他“美妙”的歌声中,不时地夸奖他的进步。她说她坚信自己的儿子将来一定会成为一颗耀眼的音乐“明星”。除此之外,她还省吃俭用,攒下每一分钱,送他去上音乐课。母亲的“崇拜”和支持,使他有了源源不断的动力,并最终创造出了令人仰慕的“奇迹”。

这不禁使我想起了另外一个故事。这是一位在散文界颇有名气的朋友曾经很深情地讲述给我的。他说,小时候,他的作文很糟糕。每次看到老师写在作文本上的“语句不通”、“条理不清”、“错字连篇”之类的批语,头皮就发麻。因此,对写作文老是提不起劲儿,认为那是一件“最令人头疼的事”。后来换了一个老师,教学的方式截然不同,每次批改作文都是用“此词妙极”、“这个句子写得活”、“如果怎样怎样修改则更好”之类的富有建设性的批语,每次都让他有所“收获”,都有一种成就感。如果一种行为总会紧跟着一个愉快的结局,那么任何人都会倾向于重复这种行为的。就这样,他慢慢地对写作文有了一些兴趣,也渐渐地在作文上有了一些长进。有一次,校长见到他,叫出他的名字后,面带微笑地对他说:“听说你的作文写得不错。”他一愣,心想一个有600多号学生的一校之长,竟能叫出他的名字,还夸自己的作文写得好,太难得了。这使他受宠若惊,也更增强了他的自信,后来他对写作竟如痴如醉了。事后才知道,那是他的语文老师为了提高他的写作能力,商请校长唱“双簧”,特地对他采用了这一“夸奖”的“迂回战术”。朋友充满感谢地说,当时要是没有这位老师的这般激励,真不知道今天会是怎样的哩,这件事使他真切地感受到了赞美的“神奇”。

英国首相邱吉尔说:“你想要人家有怎样的优点,那你就怎样去赞美他吧。”恩瑞哥·卡罗索的母亲和朋友的老师化“腐朽”为“神奇”的故事,正印证了邱吉尔的这句名言。心理学研究表明,获得别人的肯定和赞美是人们共同的心理需要,这种需要一旦得到满足,就会形成一种巨大的积极向上的原动力,使其许多潜能和真善美的内在情愫奇迹般地被激活。相反,如果这种心理得不到满足,甚至人们相互间横挑鼻子竖挑眼,那就极易形成心理上的隔阂和对抗,进而影响工作、影响生活。由此可见,学会“赞美”,在我们的学习、生活和工作中不可或缺,这也正如同心理学家杰斯·莱尔所说的:“赞美,就像温暖心灵的阳光,我们的成长都离不开它。”

可是,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,却有一些人宁可动辄向他人吹胡子、翻白眼、扇冷风,而吝于向下属或同事说几句赞美之言。不是吗?做为领导,有的不是对一年里兢兢业业地工作的部属给予及时鼓励,而只是等到某一天部属在工作中偶然失误后便大发雷霆;作为同事,有的不是对他人的无私奉献和乐于助人赞不绝口,而只是在某一件事情上他无意间的“伤害”影响到你个人的利益时,心存芥蒂,贬损不已……

有的人人缘不好或者干脆是孤家寡人,常因为不是乐于赞美别人,而是恰恰相反,对别人的优点和长处视而不见,却将缺点和不足“铭记在心”,毫不放过。

赞美,就像是“酵酶”,以神奇的力量改变命运使人走出逆境,激发人们去创造辉煌的事业。既然如此,我们又何不将这种无须“成本”的“赞美”,慷慨地赠予他人呢?

手机光明网

光明网版权所有

光明日报社概况 | 关于光明网 | 报网动态 | 联系我们 | 法律声明 | 光明网邮箱 | 网站地图

光明网版权所有